新闻动态

古典音乐与媒体的当代生存

2021-09-03  959

在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大众媒体的现在,国内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减少,但并未失去强势,“官办”的背景是其“权威性”的来源,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与事件报道的深度。然而近年来除了党政机关直属单位,大部分的媒体被要求“面向市场”,以提高收视、收听率为首要工作重点。大多数平面媒体更是经过“改制”,在少量政府拨款保证在编人员基本工资前提下,靠发行量和广告自负盈亏。古典音乐与大众市场虽不能说格格不入,但从古至今,传统形态的古典音乐从来没有在大众自由市场“自谋生路”过。它就像大熊猫,大家都觉得可爱,也都知道它的珍贵与价值,但真把它扔回非自然保护区的深山老林,与野狗、河马争食,恐怕存活概率为零。因此但凡古典音乐内容的节目、版面,市场表现差强人意也就很正常了。即便时而有偶发性事件引起大众关注,吸引眼球的通常也不是古典音乐本身。

纸质报纸在今天如果还有存在的理由,可能就在于时效性。没有时效性的内容要么先从报纸上消失,要么随后与报纸一起消失。而且在国内,报纸相比起杂志和书籍,受到相关部门“监管”的力度更大,很多评论和报道不能完全畅所欲言。古典音乐通常与时政无关,但对其相关事件的深度探讨和外延评论,却经常会涉及意识形态与近代历史方面的“雷区”。因此在既要自己找饭辙,又要听话守纪律的经营环境下,没有时效性、缺少广告客源、时不时一不小心还会“找麻烦”的古典音乐内容,当然是被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减负”的优先对象。

不仅报纸,广播、电视的古典音乐栏目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其多数已经消失或变质,“挂古典卖流行”是这些频道和栏目苟延残喘的变通方式。一个大城市能有一两个古典音乐栏目在坚持播放、讨论真正的古典音乐就不错了,还往往面临时间压缩、强插广告等等无奈。宣传部门一方面要求“社会效益”“弘扬高雅艺术”,另一方面下属单位又在实行收视、收听率末位淘汰制,在大众艺术欣赏品味尚有待提高的国内,内容越有艺术品位和文化深度的栏目越先会被淘汰掉,纯古典音乐节目当然不能幸免。

相比起传统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没有印刷、发行的成本负担。搜索引擎技术的成熟也起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作用——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网友,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字再点一下鼠标,就可以集中、海量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不用为了阅读一个版的内容而“搭买”其它十几个版的报纸。但是国内外的网络媒体在古典音乐内容方面也都存在自身的艰难:综合类网站由于缺少有专业音乐知识背景的编辑、记者,多数情况下只能靠转载和通稿的方式填充内容,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无法保证。一些门户网站发布的有关古典音乐的内容,明显是直接复制——粘贴自一些论坛、博客、贴吧和过期网页,张冠李戴、啼笑皆非的错误比比皆是。而且以提高点击率、吸引眼球为主要目标的网站经营理念,与古典音乐的特质同样难以适应。而一些由古典音乐爱好者出于个人爱好建立的网站和博客,内容丰富且深入,但受众拓展能力有限,并经常因为创建者个人生活及兴趣的变化造成运营的不稳定。而且近百年来形成的“读书看报”的传统习惯,造成了人们还是更拿印刷品“当一回事儿”。音乐专业工作者和乐评人更愿意把稿子发在实际阅读量不到千人甚至更低的杂志和报纸上,然后再由其它网站转载。专为网络媒体撰稿的古典音乐写手,还没有形成网络小说那种规模和气候,这也是由供需关系和撰稿人价值体现方式决定的。

我们现在再也吃不到三分钱的小豆冰棍和一毛钱的大雪糕了,这种怀旧是一种温暖和伤感混搭的感受。当一个个寄托了期待、专注与兴奋点的事物嘎然消失,我们会像一次小失恋一样怅然若失。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停刊也是一样,事情本身其实很自然也挺浪漫的,会有人伤感,但不会改变他们一丁点的生活。然而古典音乐与当代媒体的关系却是一个很冷静的对峙:古典音乐之所以称之为“古典”,是因为它保持了历史文化精华的原貌和不受时代的随意篡改。而当代媒体,特别是国内媒体正处于最为动荡与机警的转型期,一切都不确定、说改就改。它们之间的适应与契合,只能够通过时间与试验来磨合,好在这种暂时无解的不协调,并不影响我们专心致志的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