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音乐】瑶琴落九天,名曲传千年:漫谈古琴文化与经典名曲

2021-09-03  1314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它既为乐器,又是礼器和乐律法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即“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也是文人雅士的“必修科目”。

古人对琴及其尊崇和热爱,古语中更是有“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焚香操琴”和“左琴右书”之说。今天,“影音新生活”编辑与你一起了解古琴和古琴名曲,品味韵味悠长的中国文化。





太古之音,一具三籁:琴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的汉民族最早的传统弹拨乐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自古以“琴”特指,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为了与西方乐器钢琴相区别,才称为“古琴”。

最初的古琴为五弦,从汉朝起定制为七弦,有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细分又分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受到的是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最大的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古琴的三种音,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散音松沉旷远,泛音清冷如仙,按音细微悠长。古人也称“泛音为天,按音如人,散音像地,琴一具则天地人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幻无方的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以及人情复杂之思和宗教哲学之理,尽能蕴含表达。

古琴造型优美,有多种琴式,不同的琴式主要是琴体的项、腰有所不同而区分。常见的有十四个普通琴式:仲尼式、伏羲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和鹤鸣秋月式。

琴漆有断纹是年代久远的标志,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等。有断纹的琴通常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

千年遗韵,风华犹在:四大名琴


数千年来,流传着诸多的古代传世名琴,它们都有着风雅的名字,如春雷、冰清、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独幽、枯木龙吟等等。

在众多被人景仰的琴中,有公认的“四大名琴”。虽然它们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中遗留的绝响,但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消失。

“影音新生活”小编在此与你一起了解中国的四大名琴。

齐桓公珍爱至宝: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据称此琴声音洪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

传说古代最杰出的琴家之一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经过辗转,“号钟”到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手中,被齐桓公珍藏。

齐桓公是当时贤明的君主,也是后世所称的“春秋五霸”之一。他通晓音律,收藏了许多名琴,但他最钟爱的就是“号钟”琴。他曾经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相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加上“号钟”奏出的悲凉旋律,连两旁的侍者听了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

据说“绕梁”琴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琴以“绕梁”为名,足见其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

传说楚庄王得到“绕梁”后,沉醉在琴音中无法自拔,整日以弹琴作乐,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王妃樊姬非常焦虑,规劝楚庄王:“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音,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后,陷入了沉思。因他无法拒绝“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令人用铁如意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仰慕的名琴“绕梁”成为绝响。

一曲凤求凰,名琴成佳话:绿绮

“绿绮”是一张汉代的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桐梓合精”,原本收藏于西汉武帝朝梁王手中。因机缘巧合,梁王请当时诗赋极有名气的司马相如作赋,相如作了一篇“如玉赋”赠予梁王,此赋辞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非常高兴,以自己收藏的“绿绮”回赠。相如得“绿绮”如获至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名琴的音色,在当时名噪一时。

后来,司马相如访友,当地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邀请司马相如操琴一曲。而司马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千金卓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就弹琴起歌《凤求凰》示爱。卓文君听出琴曲之意,倾心司马相如的文才,为筹“知音之遇”,与司马相如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卓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浴火重生,绝世之音: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传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际吴会”时,曾在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根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声音绝伦的七弦琴,因琴尾尚留有烧焦的痕迹,因而取名“焦尾”。

汉末,蔡邕遭杀害后,“焦尾”被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

直到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

经过千百年时光流转,“焦尾”琴在明朝时被昆山人王逢年收藏,但从明朝之后,世人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张绝世名琴。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十大古琴名曲


有名琴必然有名曲。欣赏完四大名琴之后,“影音新生活”小编继续与你一起品味“十大古琴名曲”。


士为知己者死:《广陵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十大古琴名曲之一。这首乐曲是东汉末年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传说是以战国时期的聂政刺韩王为题材的大型器乐叙事曲。它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风格、庞大的结构,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受到广泛的推崇。

据《战国策》和《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侠累,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操。


管平湖,《广陵散》



高山流水觅知音:《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书中说:“《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但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所流传。相传战国著名琴家伯牙善操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山高,钟子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钟声不复鼓。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与伯牙子期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


俞伯荪,《高山流水》



青山绿水则固无恙:《渔樵问答》

最早的《渔樵问答》曲谱见于明朝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此曲反映了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这一首流传了几百年的名曲,谱本有三十多个版本。《琴学初津》中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工工;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乐曲开始处,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问答的情趣。


李祥霆,《渔樵问答》



秋高雁南飞,孤鸣落平沙:《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又名《雁落平沙》。自从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有多种流派传谱。而关于此曲真正的作者,有唐代陈立昂之说,也有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还有明代朱权之说。但各种说法都没有明确可靠的史料记载,因此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

各个流派的琴谱对《平沙落雁》的曲意解析也不一样。在《古音正宗》中解说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这段阶梯对大雁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清新。


郑云飞,《平沙落雁》



巫山赋彩云,郢路歌白雪:《阳春白雪》


《阳春》和《白雪》本是两首乐曲,相传是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在《神奇秘谱》中的解题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阳春白雪”的典故来自《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都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难度和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这段话的结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这段解说也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从这点来说,古今并无太大区别。现在人欣赏音乐,大都也是“入耳为佳,适心为快。”


吴景略,《阳春白雪》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胡笳十八拍》

在唐代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兼语房给事》诗中有:“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史断肠对客归。”

此曲整体都离不开一个“凄”字,凄切哀婉的声音直透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


吴文光,《胡笳十八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琴歌。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有激情,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徐君跃,《阳关三叠》



今其声犹有存者:《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后被改编为古琴曲。

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商品性。由于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因而成为“三弄”。


龚一,《梅花三弄》



渔父醉歌西塞山前:《醉渔唱晚》

《醉渔唱晚》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所作的琴曲,描绘了渔翁豪放不羁的醉态,素材精炼,结构严谨,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

根据明刊本《西麓堂琴统》所载:“陆鲁望与皮袭美泛舟松江,见渔父醉歌遂写此曲。西塞山前,桃花流水,其兴致恐不相上下也。”《太音补遗》中相关的描述也有“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忌昏晓。醉眼冷看朝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在清代《诚一堂琴谱》在《醉渔唱晚》后记中曰:“奇音妙趣,描写醉态,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丁承运,《醉渔唱晚》



潇湘碧波光云影:《潇湘水云》

《潇湘水云》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是南宋古琴浙派创始人郭楚望所作。

南宋金兵入侵时,郭楚望一句湖南宁远潇水流经的九嶷山下,深感国事飘零,借水光云影,以抒抑郁、眷念之情。

这首乐曲借云水掩映,烟波浩荡的景象描写,抒发对山河残缺,实施飘零的感慨和荡气回肠的爱国热情。


査阜西,《潇湘水云》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写道:“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古琴在中华文化中历经三千年而不消,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始终传承的特有气质:“静雅,淡然,高洁”。也许现代繁忙的快节奏生活让人们来不及有过多的淡然隐逸之情,但偶尔也可以慢下脚步,回味中国历史,品味中国文化,感怀汉唐之风,感受中国神韵。